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动态

基金本子提交在即!这些问题现在改还来得及

作者:    摄影:    责任编辑:科研处来源: 审核:    发表时间:2022-02-22点击: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工作将于32016时截止。各位的基金本子都写得怎么样了?

在此分享科学网博主冯培忠关于基金申请书自查可以借鉴的几个问题,祝各位2022年基金高中,榜上有名!

1. 题目俗套化——题目没有特色,没有创新。

例如,2020年支持了很多新冠相关项目,但是如果一个申请书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研究”,没有任何意义,除非是杰青一类的大项目。

对于一般申请者来说,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细分到底要做什么?做深入了,做细致了,才有可能突出亮点。

例如,“中国绿色经济研究”→“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背景下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题目在不断地收敛,不断地在找具体问题,面向的对象更具体,研究的问题更有针对性。

以前的题目都可以查到,选择20个、甚至100个题目看看别人怎么写。千万不要以为中了的基金的题目都好,有些烂得很。

因此,要从上百个题目中分析、讨论、斗争、甄别、思考到底哪些题目好,学习、模仿、修改、提高,以形成自己题目的思想、套路和表达形式。

否则只是模仿,没有创造,难以体现题目的学术思想。

2. 摘要泛泛化——泛泛而谈,讲整体,没有具体的问题。

摘要仅仅400字,一般的规则都需要用满,至少380字以上。

申请书通常20页左右,把20页的内容浓缩到400字,如果就只写300字,显然不合适。不会讲故事,不会缩写之后再扩写,语言贫乏。

摘要通常的问题是什么呢?只讲了一堆大道理、大背景,却很少提课题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针对问题有哪些创新思想、解决措施、如何执行、预期结果等内容都很少,尤其是缺少一些具体的办法,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化大理论,换个题目换几个关键词用这个摘要也行,缺少针对性的看家本领。自然科学要有具体的方案。

试想,如果摘要覆盖了正文的所有内容,从立项依据到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技术方案、预期结果,而且它们各自在摘要中的比重和在正文中的比重差不多,那这一定是一个成功的摘要。

有很多早期的项目摘要在科学网等平台都可以看到,值得学习模仿,但也千万不要以为成功的申请书的摘要都很好,也许有很多一般般。

但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申请人要多看不同的摘要,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创造自己的摘要撰写思路和模式,形成摘要体现申请的学术架构与思想的方法。

3. 意义政策化——国际国内政策讲了一大堆,没有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有其学术独立性、探索自由性,同时也有地球、人类、国家、地方等需求性,尤其是近年来提倡深入大地搞科研。

有人误以为国家政策就是科研的立项意义,从而找了很多国家甚至世界各国的政策来阐述科研的重要性。

政策是很重要,有政策说明或热点、或急迫、或疑难、或需求。但政策就是政策,政策和科学是两个维度的世界,不能简单把政策当作立项的依据

政策可以有,但属于是画龙点睛、彰显重要,和一般物质的客观规律有界限。因而如果想写,三五行足矣。

社会科学基金,顾名思义,还是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凝练问题,提炼具体的科学意义。

如果能配上政策加以说明、相辅相成更好;如果没有,符合科学逻辑、反映客观规律的也十分合理。

4. 依据科普化——给专家做科普讲座,而不是科学讲座。

立项依据,通常大家都会说要通俗易懂,让外行看明白,内行看门道。这个真不好把握。

假设一份关于“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的本子,如果申请人花很长的篇幅介绍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等,则属于做科普,理论上申请人应该默认评审专家知道这些基本知识。

也许评审专家从来没做过碳中和,但是网上查一查不用十分钟就能找到,用专利审查员的话讲,这些是“本领域的公众常识”。

或者有些通过简单的查询,甚至百度都可以搜到的知识,看着是科学,实际没深度,只能算作高级科普,对于科学问题本身的阐述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一些概述的、基本的知识不能多写。那写什么?

尽快进入问题、进入主题,尽快说出碳中和存在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进展,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有什么独辟蹊径的思考等,预期可以取得什么结果,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地讲好科学故事,论证明白自己的学术思想

5. 文献罗列化——很多文献,只有罗列,没有评述。

国内外进展必然需要文献的支持。

曾经听人说过,把所有大佬的文献都拜一遍,列到参考文献里面,万一大佬评审,看到我的引用,微微一笑,大笔一挥,优先资助。

其实不然,大佬能成为大佬,都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大佬通常欣赏有思想的同行,一般不会因为引没引用而失去独立的判断力。

再加上目前期刊大爆发、文献大爆炸,引是引不完的,所以文献要有选择

而且,在引用文献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文献有恰当的评论,就是有观点,而不是简单的罗列或堆砌

简单的罗列堆砌只能给人凑篇幅的感觉,而不能展示申请人的科学思想,所以选择文献非常重要。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引不在多评述则好。引用文献要处处为申请书的整体科学构想做铺垫,时刻想着这个文献如何支撑我的学术思想、如果替换成另一篇行不行。

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科学的故事。

6. 内容方法化——写的是怎么研究,而不是研究什么。

有很多高人讲过这个问题,但每年仍然能看到少量的申请书不知道研究内容是什么,经常会把怎么研究写成研究内容,从而导致研究内容方法化。

研究内容是要写研究什么,回到what的问题,而不是method的问题

要研究什么,仔细思考,写细了,再细化。例如:面条的色香味养,色包括哪些色,香包括哪些香,味包括哪些味,养包括哪些营养。

每一个都关联哪些问题,揭示哪些科学道理,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的角度阐述。

7. 科学问题技术化——写的是技术问题,未能理解科学原理。

例如,我的学生写开题报告,课题难点说是实验操作称量的误差。

这是个困难,但只能说明实验条件不具备,或者比较艰苦,而不是客观规律的难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称量的误差都可以避免,不是不可避免的科学问题。

解决问题的科学道理可以通过试错的方式解决,但是解决问题的科学道理要阐述

社会科学基金追寻的是问题背后的哲学原理,也就是客观规律,而不是简单的为了解决问题而问题。

因此,一定要探索研究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客观规律。

借用任正非的话,基金也应该是“向上捅破天”。即使向下扎到根,但最终也要像钻天的杨树一样,向上捅破天

8. 图片网络化——比较随意地从网上找图片。

写申请书,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一些图片。

在立项依据部分,有时候会看到申请人从网上或书上下载的一些应用场景的图片,评审人一看就能看出来:哦,网上下载的图,不是自己做的。

简单的、科普化的图,以及和科学问题没有关系的图,都会拉低评分。

所以,如果用图,至少用自己拍的图或者自己画的图。如果自己不会画,可以画个草图,请学生同事帮忙美化。

用图需要体现科学的思想和内容,要展现研究背景、科学问题、解决方法等。

9. 创意跟踪化——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社会科学基金32字方针: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其核心还是原始创新。

独辟蹊径也是原始创新,开辟一条特别的路径,因而基金必须原创。

经常我们会问,感觉每一个想法,都有很多人在做,都有很多发表的记录,找不到创新的地方;或者不管前人做过没做过,就说是我创造的,首创、首次等等。

其实创新也不是太难,细化课题的思想是一种方式。科学研究讲究的是深和浅,就是理解的越深越好。

不怕小,怕的是你的创意不够。所以一定要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同之处,抛开旧的地方,建立新的东西,发表独到见解。

当然,这种寻找是基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

10. 基础人才化——讲获得什么帽子,完成了哪些项目,却缺少科学的研究。

经常看到一些本子,在研究基础部分,总是在讲获得了哪些荣誉,从伟德国际到省里到国家完成了哪些项目。这些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我看来,基础就是基础,是针对本申请的基础

获得哪些帽子、完成哪些项目很重要,但是这些帽子项目和所申请项目的科学关系是什么?

需要准确把握、理解和表达,不能用帽子项目[注1]替代有针对性的科学基础。

基金讲的是发现客观规律。帽子不是规律,项目也不是规律,帽子和项目的结果或科学发现是规律。

所以,基础讲的是针对研究背景、针对申请本身,做了哪些试探性的工作,观察到哪些初步的现象,取得哪些初步数据

这些工作、现象、数据对未来项目起到哪些支撑作用,或者前期帽子项目有哪些客观规律的发现,在这些基础上有哪些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保证申请的顺利完成。

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说的和科学规律没关系。

[注1] 帽子项目:为了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国家多部委、各省市和众多高校纷纷推出各级各类的人才计划,其中不少发挥了鼓励创新、培养人才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政出多门,定位重叠,一部分人才计划在一些地方和系统客观上形成了“帽子项目”,这些“帽子”与科研资源、职称晋升、评奖待遇紧密挂钩,引发一些年青学者的争抢。专家呼吁,应当正视拼抢“帽子”的浮躁风气,创造一个让年轻人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的良好环境。

 

Copyright © 伟德国际(victor-1946)体育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1225号 鄂ICP备10014564号-1